重庆自学考试教育竞争力转变及原因研究

2022-01-08

1.历史回顾。中国自学考试是在独特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1977年我国恢复中断11年的高考,当时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教育条件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青少年对学习知识如饥似渴难以满足。1977年共57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了27万人,录取率不足5%1978年共610万人报考,录取了40万人,录取率仅6.6%。为促使青年人自学上进,对有学习愿望者鼓励自学成才,凡是自学有成绩,经考试合格者,发放证书,等效于高校教育。1981年初,国务院批示通过《重庆自学考试试行办法》,首次考试2万余人报考,第二次考试考生增加到17.7万人,对学习的饥渴、社会的需求可见一斑。19883月,国务院正式颁发了《重庆自学考试暂行条例》,到1988年下半年,全国有560多万人参加了200多个专业的自学考试,并且有28万多人获得本、专科毕业证书②。20世纪80年代,自学考试为解决高等教育资源匮乏带来的教育机会限制、缓冲人才断层发挥了积极作用。90年代,自学考试规模得到空前发展,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和不可或缺的部分。

2.自学考试教育现状。进入21世纪后,自学考试的情况有了新的变化。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的数据(见图2),2000年,学历教育报考1369万人次,而非学历教育证书项目报考仅171万人次,差距明显。然而经过十年的发展变化,学历教育报考总体呈现下降趋势,非学历教育证书项目报考异军突起,上升趋势明显,2007年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报考人次基本持平,2008年之后实现了反转。自学考试面临改革转变,非学历教育的发展迎来历史新篇章。

3.教育竞争力变化及原因分析。(1)学历教育竞争中显优势。近年来,自学考试学历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规模都有萎缩,呈现稳中有降趋势:2010年自学考试学历报考人次从1997年突破千万后首次重新回落到千万以下;2010年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数占各类高校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17.3%,相比1998年的45.3%,成人高等教育在全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占的分量大大降低。弱化趋势表明二者同时遭遇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生源竞争和生存竞争态势不可避免。成人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弊端不容忽视:一是成人高考的存在遭受质疑。近几年,成人高考报考人数低于招生指标的倒挂现象普遍,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形同虚设;二是缺乏质量监督和保证机制,教育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成人高校教学管理不严,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降低了成人教育学历的社会认可度;三是成人高等教育专业计划各校自主设置,缺乏统一标准,学习成果认证和转换困难,不利于“学分银行制”实施;四是成人教育趋于普通教育化,办学模式、教学方式、管理制度不能适合成人教育生源结构和个性化、多样化、职业化的应用性需求变化,在开展全民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中存在局限性。相比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教育采用“教考分离”“宽进严出”的教育机制保证了自学考试体系的严密性和公正性。自学考试涵盖学科范围广,考试组织管理体系广泛、灵活而严谨,与学习型社会教育理念相一致,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中有独特优势,自主选择、社会普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等诸多“以人为本”的特性有利于终身教育在全民、全社会更加广泛开展。全民继续教育对各种形式教育的成果认定、转换提出了新的课题。“学分银行制”是各种教育形式互通衔接的有效途径,而自学考试从实施以来一直采用“学分银行制”,是其他教育形式所欠缺的,因此自学考试的执行机制在未来教育发展中颇具竞争力。(2)自学考试凸显的非学历教育功能。图2数据对比显示,自学考试教育的发展方向已出现拐点,非学历教育证书项目考试越来越受欢迎。自学考试能满足人们广泛而多样化的继续教育需要,以专业技能培养与行业资格鉴定为主的各种非学历证书考试社会需求广泛,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我国继续教育推进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中处于重要地位。因此,自学考试未来的发展重点在于全民继续教育。当前在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是市场导向,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可见,自学考试在新时期应及时适应各种变化,通过改革探索,扬长补短,从而保持其长久的生命力。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